欢迎访问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-国际学院

在国航,把课本里的「民航」变成了脚下的路

来源:  作者:  时间:2025.09.24

 8ee35f6760b24c7aa952c62eed574787

施志鹏,国际学院2024级国际空乘1班,2025年暑假,通过面试成为国航温州地服部一名实习生,把课本里的民航照进现实。

在国航温州地服部“蹲”了一个半月,我把课本里冷冰冰的“民航”二字,走成了滚烫的脚印。原以为地面服务不过是“指路+微笑”,真正扎进去才发现——所有惊心动魄,都藏在0.01 米的细节里。以下 4 段“带画面”的现场笔记,每一页都沾着夏天的汗味和旅客的眼泪。

1. 特殊旅客:流程是骨架,“走心”才是体温

图片2

第一次护送无人陪听障爷爷,我按 SOP 核完证件、签完交接单,以为万事大吉。可爷爷攥着登机牌,反复比划:“行李……会跟我一起飞吗?”我嘴上说“放心”,他眼里的忐忑却一点没退。 

我索性掏出马克笔,把行李号、转盘编号、我的手机号,一字一画写在纸巾上,又陪他等摆渡车,顺手把那张“手写安心条”贴在他胸前的证件袋里。爷爷眯眼笑的一刻,我突然懂了—— 

对无陪儿童,比起吼“别乱跑”,不如蹲下来问“今天谁给你梳的小辫子”; 

对轮椅旅客,比起闷头推,不如先问一句“这个速度风吹得舒服吗?” 

流程只能把人送到登机口,温度才能把心送到目的地。

2. 接机战场:提前 1 步,焦虑-10

图片5

航班延误 2 小时,出口通道怨气值爆表。我提前 15 分钟把中转旅客名单背下来,舱门一开,举着“中转引导牌”逆流而上: 

“李先生,您下一程 CZ3821 登机口在 B42,时间够,跟我走!” 

原本炸毛的旅客瞬间被“剧透”安抚。 

另一位阿姨行李没到,刚张嘴,我已经把《少行李登记单》+ 矿泉水 + 快递包邮说明递到她手心:“阿姨,您写个地址,今晚行李自己打车去您家。” 

她眼眶里的泪当场被“确定性”按了暂停键。 

主动出击,是把“未知”掐死在摇篮里,也是地服人的“隐形披风”。

3. 48 个“团宠”无陪:把 48 份牵挂折叠成 48 颗糖

图片3

米兰航班一次性“空投”48 名无陪儿童,出口秒变幼儿园。 

我扯着嗓子点名,后背被一只软萌小手拽住:“哥哥,我妈妈呢?” 

另一只已经爬上行李转盘,准备“自驾”出发。 

那一刻,我把自己切换成“人形计数器”+“移动围栏”——左手牵 3 个,右手抱 2 个,眼睛还在扫描第 47 条小辫子。 

直到最后一位家长冲过来,把“团宠”举过头顶,小朋友回头冲我喊:“明天我还找你当哥哥!” 

48 份牵挂在 1 小时内被折叠成 48 颗糖,甜得我差点原地升舱。

4. 别当“孤勇者”,把“一个人”活成“一群人”

图片6

我曾想当“全能超人”,结果差点把轮椅旅客“送”过登机时间——值机、安检、登机口,我一条龙全揽,却忘了“信息同步”这门课。 

后来学乖了: 

陪特殊旅客过安检,先喊一句“安检小伙伴帮我盯传送带”; 

接机发现行李异常,一键@行李岗“拉群”现场办公; 

流程卡壳,直接对讲机里吼“师父,这样对吗?” 

地服是环状 DNA,任何一环掉链子,整条链就断。 

学会“喊人”,才能把“我”升级成“我们”,也才能让旅客的旅程像传送带一样丝滑。

 尾声:把“不方便”翻译成“放心”

图片1

一个半月,没学会开飞机,却学会了把“不方便”翻译成“放心”,把“一个人”升级成“一群人”。 

课本里的“民航”是术语,是图表,是跑道尽头的小黑点; 

而国航地服的夏天,是爷爷胸前的手写纸条,是小朋友汗湿的刘海,是阿姨终于松开的眉头。 

这些带着人味儿的细节,比任何理论都更能击中万米高空的心。

国际学院

学院官方微信

学院官方微博

学院联系电话:400-867-9992 传真:028-85861555  地址:四川省成都国际职教城(东区)杨溪大道999号

Copyright © 2021-2025 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国际学院 版权所有